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中医书籍摘录)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思辨录》)

白藓之根作羊毡气,毡属风,宜治在下之风矣。而其根于四五月花开之后,即虚恶无用,是未花之前,其气上注必力,且采于二月风木司令,自于治头风极合。至味苦化燥,气寒已热,又能于湿热大展其用,治淋沥阴肿者,根走极下之验也。治黄胆湿痹者,皮走肌肉之验也。治四肢不安腹中大热饮水者,皮黄白入肺胃之验也。用之于湿热,不必挟风,用之于风,不必挟湿而必挟热,否则于是物无当矣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草部下)

味苦咸,性寒无毒,入肺小肠二经。主头风黄胆,咳逆淋沥,湿痹死肌,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,热毒天行时疾,头痛眼疼,女子阴痛,小儿惊痫,和血脉,通九窍,利小肠。

恶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?。

按∶白藓皮入肺经,故能去风,入小肠,故能去湿。夫风湿既除,则血气自活,而热亦从此逝矣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经逢原》山草部)

一名白羊鲜

苦咸寒,无毒。

《本经》主头风黄瘅,咳逆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,起止行步。

发明 白藓皮气寒善行,味苦,性燥,足太阴、阳明经去风湿热药也。兼入手太阴、阳明,为诸黄风痹要药。《本经》所主皆风湿热邪蕴酿经中之病。《千金》治婴儿风痫,热则生风,胸中有痰,白羊鲜汤取其善祛风热也。世医只施之于疮科,浅矣。下部虚寒之人,虽有湿证勿用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分经》足太阳膀胱)

见脾寒。


(寒)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分经》手太阳小肠)

见脾寒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分经》足阳明胃)

见脾寒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分经》足太阴脾)

苦寒,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,除湿热行水道,治风痹疮癣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撮要》草部)

味苦.入手太阴阳明经.功专除风湿痛痹鼠 .已破者服之最效.恶桑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 .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便读》山草类)

白藓皮(图缺)

气寒善行.味苦能降.清脾胃之湿热.导水宣邪.治癣癞与疯疮.行皮达肺.(白藓皮苦寒.直清肺脾湿热下行.故本经能治女子淋沥.阴中肿痛等证.亦谓其下行而祛湿热也.肺主皮毛.脾主肌肉.肺脾之湿热清.则皮肉之疮疡可愈耳.功用不过如此.又此药味兼微咸.能行血分.然沉阴之性.若下部虚寒者.不可用之.且其根有膻浊之气.又易败胃.)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本草备要》草部)

通,祛风湿

气寒善行,味苦性燥(行水故燥)。入脾、胃除湿热,兼入膀胱、小肠。行水道,通关节,利九窍。

为诸黄、风痹之要药(一味白藓皮汤,治产后风。时珍曰∶世医止施之疮科,浅矣)。

兼治风疮疥癣,女子阴中肿痛(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)。

根黄白而心实。取皮用。恶桑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 。


白藓皮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中药学》第二章 清热药)

药用:本品为云香科植物白藓的根或根皮。

性味与归经:苦,寒。入脾、胃、膀胱、小肠经。

功效:清热燥湿,祛风,解毒。

临床应用:用于湿热疮毒、遍身脓窠、黄水淋漓,以及皮肤瘙痒、疮癣疥癞、阴部肿痛等症。

白藓皮为祛风、除湿热的药品,并可渗湿热于下窍,适用于疮癣湿痒等症,常配合苦参、地肤子等药同用,既可内服,亦可煎汤外洗。

处方用名:白藓皮、白鲜皮(洗净,晒干,切片用)

一般用量与用法:一钱至三钱,煎服。外用适量。

方剂举例:四物消风饮(验方):生地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药、白藓皮、荆芥、防风、柴胡、独活、薄荷、蝉衣、红枣。治游风丹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