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鮡骨的功效与作用(中医书籍摘录)


藏鮡骨图片(6张)


藏鮡骨的功效与作用(摘录《中华本草》)

药材名称:藏鮡骨

拼音:Cánɡ Zhào Gǔ

英文名:Drymoglossum bone

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鮡科动物藏鮡的骨骼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ptosternon maculatus (Rogan)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捞。捕后,除去内脏,洗净,去肉取骨,晒干。

原形态:藏鮡,体延长。体裸露无鳞。侧线不明显,头平扁,眼小,侧上位。吻圆。须4对:鼻须1对且基部呈“V”型;上颌须1对,基部扩大呈“T”型,下颌须2对。口大呈弓形,下位。背鳍I,6棘刺弱。脂鳍低,位于背鳍后方,其长稍超过头;臀鳍I-II,5-6。胸鳍1-11,肉质。腹鳍1-5,圆形,不分支。尾鳍截形。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,腹部黄白色。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。

生境分部:生态环境: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。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。

性味:甘、咸;平

归经:入脾、胃二经

功能主治:健脾开胃;利水消肿。主消化不良;水肿

用法用量:内服:研粉,或烧成炭研末,适量,每日2次;或鲜品适量,熬汤,每日2次。

各家论述: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治水肿。